案例分析丨守护童心:青少年情绪暴躁问题的处理对策

时间:2022-07-25 点击:4360

       不论哪个学段,几乎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一类学生,他们是最让老师“伤脑筋”的班级成员、最让学生“敬而远之”的同伴、最让家长“束手无策”的孩子……但在我眼中,他们也是“最具有向好潜力”的个体。他们身上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——情绪“十分容易暴躁”。

       一般认为,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。简言之,当个体表现出情绪暴躁的一系列行为时,可以视为是由于他的某种愿望或需要被打压、被拒绝、被否定。情绪暴躁的外部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:一是容易激惹;他们往往很容易因为一件小事而引起强烈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,一旦被激惹,情绪很难平复。二是攻击性言语及行为;一般会伴随出现强烈的情绪宣泄表现,例如破口大骂、大喊大叫、摔东西、捶墙、 推搡、打人等。三是无法审视自己;拒绝从自己身上找原因,偏执地认为“都是别人的错”,从而产生“自己是无辜的,自己才是受害者”等想法。
       这类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,往往持有歪曲的自我认识,心理行为自控能力也较弱,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,具有明显的波动性、爆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。为了帮助他们解决好在身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矛盾,平稳顺利地度过青少年时期,我们需要探究他们情绪暴躁背后的原因,对症下药,做好“引导者”。


01
青少年情绪暴躁问题的诱因
1.胆汁质气质类型
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,具有强烈的兴奋性,属于“不可遏制型”,精力旺盛但容易泄气。值得注意的是,后天经验对于高级神经活动具有调节作用,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,如果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,会成为一个积极进取、开朗热情、蓬勃向上的人。
2.情绪表达规则建立受阻
在个体的情绪发展过程中,情绪表达规则的建立受阻,他们用早期的情绪认知结构同化了后来的生活或社会情境,从而导致对情绪及其表达规则没有获得与年龄相适宜的建构水平。当个体产生了“暴躁”这一情绪体验,在已有的认知图式中进行搜寻,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行为表达方式,只能简单粗暴地宣泄出来。
3.与父母的亲合度低
诸多案例表明,情绪暴躁的学生往往拥有一个低亲密度的亲子关系,彼此之间情感淡漠、情感联结较弱、缺乏或拒绝交流,“咫尺”却“天涯”,孩子甚至自觉是“留守儿童”。

4.家庭养育方式、同伴交往及社会的影响
社会性是个体的本质属性,个体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。“专制型”、“放任型”“忽略型”的父母,在对待孩子的要求与回应上存在偏差,促使孩子表现出“情绪暴躁”来满足自己的心理诉求。另外,家长如果自身属于“易怒”类型,则孩子会习得这种情绪倾向及行为表现方式;同伴交往是个体情绪发展的重要载体,同伴对待情绪的方式、态度都会影响到个体情绪表达规则的建立;学生接收包含暴力元素的小说、短视频及影视作品等更加便捷,自身的价值观尚处于初步形成阶段,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弱。


02
青少年情绪暴躁问题的处理
(一)作为家长的处理对策
1.保持冷静
此时家长不要打骂孩子,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具有示范作用,一旦情境合适,孩子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暴躁和攻击性行为。
2.倾听孩子的心理诉求,尝试共情
在此过程中,家长可以蹲下身和孩子平视、拥抱、抚摸稳定孩子的情绪。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,对于孩子合理的诉求给予肯定和满足,反之可以与孩子耐心的沟通交流,不论哪种情况都要指出合理的情绪宣泄方式是有益的。

3.做“权威型”父母
一方面为孩子的行为设定明确标准并监督其执行,另一方面也积极回应孩子的愿望、要求。遵循“支持性”的教育理念,孩子没有达到先前的期望时,试着宽容地帮助他们,而不是一味惩罚。
4.持续地创造成功体验
孩子的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,通过创设特定的生活情境,帮助孩子体验恰当表达情绪的愉悦感,逐步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,增加自我效能感,建立好情绪表达规则。
5.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
家庭成员之间要统一教育观念和教育要求,并且保持态度前后一致。此外,每一种品质的培养和行为的塑造都具有长期性的特点,要做好“打持久战”的准备,循序渐进,持续巩固。


(二)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处理对策
1.充分关注,及时心理疏导
老师要给予这类学生充分的关注,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,包括课上和课下,借助得力的班集体成员、各科任课老师及心理老师的力量,及时察觉学生的心理异常并进行即时、有效的心理疏导,在此过程中,找出隐藏在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是最关键的一步。
2.加强情感投入,融洽师生关系
“亲其师”才能“信其师”,老师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和研究学生、热爱与尊重学生、主动与学生沟通、善于与学生交往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,构建民主平等、心理相容的师生关系。

3.调整认知,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
老师可通过榜样示范法、 说服教育法、强化法、行为塑造法、代币奖励法等方法,借助开展恰当表达情绪的主题班会,与心理老师协同组织自我情绪与表达团体辅导活动等形式, 调整学生的错误认知, 教授调节情绪的策略,包括自我暗示、计数、合理宣泄、呼吸调节法等,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。
4.持续的心理支持
学生表现出一段时间良好的情绪表达,远远不是老师心理关注的终点,学生的行为塑造具有反复性、长期时的特点,这意味着老师要持续地给予即时的心理支持,与学生建立一个延续的友好关系。

QQ

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

顶部